处暑养生原则

2021-08-23 15:48
7

    处暑,是二十四节气之第十四个节气。斗指戊(西南方);太阳黄经达150°;于每年公历822-24日交节。

10b887b4feb24c1186ed5bd5349cf0f.jpg

处暑,即“出暑”,是炎热离开的意思。作为24节气中的第14节气,它提醒人们暑气在消退,由炎热向凉爽过度,此时要注意预防“秋燥”的发生。

49708402bdc66b904298bb297cdde5c.jpg

处暑养生原则

秋季虽不像夏天酷暑难耐,但仍然闷热,加上雨水多,一场秋雨一场寒,人体对于冷热变化不适应,一不小心就诱发呼吸道、胃肠等方面的疾病。养生要注意以下原则。

祛暑化湿

夏秋之际,“天暑下迫,地湿上蒸”,人感其气,即易患暑湿。暑湿困于体内,容易出现晨起疲劳、小腿发酸发沉、食欲减退、睡眠不佳等症状,注意祛湿调理。

滋阴润肺

秋季酷热逐渐消退,秋燥日渐明显。气候逐渐干燥,人体的肺气相对旺盛,而中医认为“肺气太盛可克肝木,故多酸以强肝木”。因此要多吃些滋阴润燥的食物,避免燥邪伤害。如银耳、百合、莲子、蜂蜜、芹菜、菠菜、芝麻、豆类及奶类

保证睡眠防秋乏

夜间 0 点至 4 点,体内各器官的功能都降至最低点;而中午 12 点至 13 ,是人体交感神经最疲劳的时间,所以在以上两个时间点尽量休息,保存体力,缓解秋乏。

调节情绪,保持平和心态

从中医的阴阳五行相对应来看,秋天与悲忧的情志相对应。这主要是因为,初秋时节,大自然逐渐出现了肃杀的景象,人容易产生悲忧的情绪,此时应调整好心情,注重收敛神气、宁神定志,做到内心宁静。

秋季气温舒适,可以增加一些郊游或者登山等户外活动,非常有助于缓解悲忧的情绪。

ed0b60fa3ff230d3b0fc1b0e19d5af1.jpg

秋季警惕4类疾病

1.上火

中医认为,人的五脏应四季,会随着季节的变化而变化。但秋季气温变化大,五脏无法平衡导致失调,从而出现大便干燥、嘴唇干裂、嗓子发干、口疮等“上火”的症状。

2.咳嗽

一到秋季就很容易咳嗽,这很有可能是「燥邪犯肺」。肺为骄脏,喜润恶燥,秋燥侵犯肺部就容易引起咳嗽。

3.咽喉炎

秋季也是急慢性咽喉炎高发期,天气干燥,粉尘、烟雾等漂浮于空中,加上喝水少了,容易出现咽喉肿痛、咽干、声音嘶哑等症状。

4.鼻炎

秋季由热转凉,昼夜温差大,平时身体虚弱的人容易着凉,继而诱发过敏性鼻炎,常常清涕不止、鼻痒难忍、喷嚏连连。

817a529410ce9c8783369198a48fa35.jpg

初秋之际不要贪凉,注意预防感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