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大兴区精心康复托养中心导读:精神卫生学界已形成共识:精神疾病患者的康复远不仅仅是症状治愈。事实上,精神障碍患者也经常将康复定义为:过上有意义的、有自主权的、自己「说得算」的社区生活。
然而在现实中,这一群体仍持续面对数不清的不平等现象,包括无业率高、受教育程度低、来自公众的严重污名化及社会隔离。
在这一背景下,「康复学院」(recovery colleges)的概念应运而生。这一倡议旨在支持精神障碍患者更好地康复,以及解决一系列不平等现象。
康复学院的概念最早出现于上世纪九十年代的美国;过去十年间,这一模型在全球范围内得到了推广及应用。2009年,第一所真正意义上的康复学院在伦敦开设,目前英国已有超过70所康复学院。此外,全球超过20个国家和地区,包括香港、意大利、斯里兰卡、以色列、日本及荷兰,都已经开设了康复学院。此外,国际性的康复学院实践社团也已经成立,旨在推进康复学院相关的研究、知识交流及理解。
核心特征
一些描述性研究对康复学院的特征及核心价值观进行了分析,大部分针对的是单个康复学院。近期有两项系统综述对这些研究进行了比较,发现不同的康复学院存在若干共同特征:
第一,康复学院往往建立在成人教育理论及实践的基础上,而非精神科临床或治疗模式。如此一来,这些康复学院拥有成人教育机构的诸多核心特征,包括登记入学、招生、课程表、全职工作人员、授课教师,以及课程的年度周期性;参与者的身份是学员,而非患者、访客或医疗服务使用者;这些康复学院也力争成为严肃的学习场所。事实上,一些康复学院在地理位置上也位于主流成人教育机构内(如梅奥康复学院),或高等教育机构内(如波士顿大学康复教育项目)。
第二,康复学院提供一系列的教育课程,每位学员可根据自己的情况个性化地加以选择。这些课程通常着眼于使用新技能武装患者,以满足其全面康复的需求,既包括针对健康相关因素的教育,如疾病管理、自我照料及躯体健康,也包括生活技能、就业及信息技术方面的课程。
第三,康复学院力求让学员有意义地参与到学习生活中的方方面面。例如,学员经常被聘为课程教师,单独授课或与其他专家合作授课,即联合授课(co-delivery)。学员还经常参与学院的决策及管理,在课程设置、架构、工作人员及整体运营理念的决策上发出强有力的声音。这种专业人员与患者之间的协作被称为联合产出(co-production)。对于联合授课及联合产出的强调,使康复学院有别于传统的教育实践。
康复学院的运营经费来自各种各样的机构,包括官方卫生服务机构,非营利性及带有合作性质的捐赠,以及政府就业及教育相关部门。现有文献显示,康复学院在地理位置上差异很大,一些位于社区内,另一些则位于医院及精神卫生机构内。另外,一些新模式也在不断出现,包括网络康复学院。考虑到这种情况,有必要对不同资金来源及服务模式的康复学院进行比较。
优势
现有证据显示,康复学院受到了学员的欢迎,学习经历可能有助于其康复。对于一些认为现有精神卫生服务缺乏吸引力的患者而言,康复学院也有望让其参与进来,并在患者自我报告的自尊、自我理解、自信等方面带来获益。此外,基于学员报告,康复学院对其就业、社交及医疗服务使用方面的转归也具有积极的影响。
事实上,康复学院能够为学员提供新技能,帮助其进入职场,但目前尚缺乏其针对就业转归影响的定量研究。值得注意的是,近期有研究显示,康复学院不仅可以为学员本人带来获益,还可以积极影响精神卫生从业人员的态度,减轻整个医疗及社会服务系统针对精神障碍的污名化,并增加社会的接纳程度。
目前,针对康复学院的研究及评价范围正在扩大,加拿大、英国及其他地方均正在开展相关研究。然而,大部分研究仅针对单一个案或采用回顾性设计,目前也缺乏严谨的定量研究,且尚无一项对照研究。然而,这一情况正在快速改变。近期有研究者开展了一项大样本量的、方法学严谨的前后对照研究,发现学员在参与康复学院的学习后,医疗服务的使用较前减少。
与之类似,一项纳入了39所康复学院的英国研究研发了一套康复学院操作清单及保真度量表(fidelity scale),并对其进行了心理测量学的效度验证,以评估其可变及不可变组分。结果显示,教育及联合产出的形式是康复学院的基础。然而,大部分此类研究在说英语的高收入国家开展,如英国、美国、加拿大及澳大利亚等,有必要在其他国家和地区进一步探讨。
结语
总之,康复学院是一种看得见摸得着的创新形式,反映了国际精神卫生领域加强以康复为导向的趋势,在践行康复相关理论及证据方面具有先锋意义:
1. 康复学院可以帮助学员解决功能及教育方面的问题,而这些问题均与社会排斥相关;
2. 康复学院可以用自我照料技术武装学员,鼓励他们成功地管理疾病,以及掌控自己的生活;
3. 康复学院建立在学员及专业人员有效协作的基础之上。因此,康复学院不仅能够促进个体学员的康复,还有助于催化更广泛的改变,减轻社会针对精神障碍的病耻感。
康复学院为精神障碍患者提供了非常不同于传统药物及心理干预的新体验。虽然已经收获了充满热情的支持者,但关于其对患者转归的影响,目前尚缺乏严谨的研究证据。尤其重要的是,人们仍需开展对照研究,以评估康复学院对患者社会及功能转归的影响,并将其置于与临床及医疗服务使用转归同等的高度。
文献索引:Whitley R, Shepherd G, Slade M. Recovery colleges as a mental health innovation. World Psychiatry. 2019 Jun;18(2):141-142. doi: 10.1002/wps.20620.